1、甲意圖扼殺乙,將乙扼昏后,誤認為乙已死而將其拋“尸”河中,事實上是其后的拋“尸”行為將被害人淹死。此種情況屬于( )。
A.客體錯誤
B.對象錯誤
C.行為認識錯誤
D.因果關系錯誤
2、60歲的老太太甲很看不慣鄰居乙的生活習慣,兩人經(jīng)常因生活瑣事鬧矛盾。后來,甲在自制的布娃娃上寫上乙的名字,每次不開心就在布娃娃上扎針詛咒,兩個月后,乙出車禍死亡。甲以為是自己的詛咒導致乙死亡,懊悔不已,遂向公安機關自首。甲的行為屬于( )。
A.假想犯罪
B.假想不犯罪
C.法律認識錯誤
D.事實認識錯誤
3、危險犯是指以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( )為既遂標志的犯罪。
A.實質(zhì)的危害結(jié)果
B.法定的危害結(jié)果
C.犯罪構(gòu)成要件中的危害結(jié)果
D.法定的發(fā)生某種危害結(jié)果的危險狀態(tài)
4、犯罪預備的特征有( )。
A.行為人已經(jīng)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
B.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
C.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,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
D.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,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
5、我國刑法對中止犯的處罰原則是( )。
A.造成損害的,可以減輕處罰
B.沒有造成損害的,可以免除處罰
C.造成損害的,應當減輕處罰
D.沒有造成損害的,應當免除處罰
參考答案:
1、D
解析:行為人實施了甲乙兩個行為,傷害結(jié)果是由乙行為造成的,行為人卻誤認為由甲行為造成。此為因果關系錯誤,不影響犯罪既遂的成立。
2、AC
解析:行為人的行為依照法律不構(gòu)成犯罪,行為人誤認為構(gòu)成犯罪,屬于假想犯罪。假想犯罪屬于法律認識錯誤的一種,因此AC都當選。
3、D
解析:危險犯是指以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定的發(fā)生某種危害結(jié)果的危險狀態(tài)為既遂標志的犯罪。例如,破壞交通工具罪就以造成“足以使火車、汽車、電車、船只、航空器發(fā)生傾覆、毀壞危險”為犯罪既遂標志。
4、ABCD
解析:犯罪預備形態(tài)的客觀特征為:(1)行為人已經(jīng)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,即為犯罪的實行和完成創(chuàng)造便利條件的行為。(2)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,即犯罪活動在具體犯罪實行行為著手前停止下來。
犯罪預備形態(tài)的主觀特征為:(1)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,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。(2)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,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,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著手實行行為前停止犯罪。
5、CD
解析:根據(jù)《刑法》第24條第2款規(guī)定,對于中止犯采取必減主義,并區(qū)分兩種情況予以不同處理:沒有造成損害的,應當免除處罰;造成損害的,應當減輕處罰。
想獲取更多同等學力法學相關的復習資料、資訊分享,記得加入新陽光2022同力統(tǒng)考備考交流群獲取哦~
|